{{query}}
您好,欢迎来到源宇洲!
电池回收再利用技术平台
0411-86645829
0411-87283972
电化学方法实现废旧锂电池高效回收与发电
发布时间: 2025-07-24 预览次数:

▍研究背景

锂(Li)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的核心元素,在全球向低碳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存储需求的增长,锂资源消耗激增,全球锂储量面临枯竭风险。据统计,2022年全球锂消费量达13.4万吨,比2021年增长41%。传统的锂回收方法主要依赖高温冶金法、湿法冶金法和直接再生法,但这些方法通常需要大量化学试剂和高能耗处理,导致经济和环境成本高昂。因此,开发高效、低能耗、环保的锂回收技术对于实现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成果简介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电化学回收方法,可同时实现废旧LIBs中的锂回收和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氮(NO₂)捕获,并在过程中产生电能。该方法无需大量化学试剂或高能量输入,能够高效回收高纯度(>99%)的LiNO₃,锂回收率高达97%,并可输出66 Wh/kg的电能。研究表明,该系统基于NO₂电还原反应,实现了选择性NO₂捕获,同时避免了传统方法带来的污染排放。该研究为锂循环经济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环保且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

▍研究亮点

创新性地将锂回收与NO₂捕获结合,实现废物再利用

    通过NO₂电还原反应促进Li⁺的回收,并最终形成高纯度LiNO₃,提升锂循环利用效率。

无需外部能源输入,实现能量自供给

     在锂回收过程中,该方法可输出66 Wh/kg的电能,区别于传统的高能耗回收工艺。

回收率与高纯度产物

该体系中锂的回收率高达97%,最终产物LiNO₃的纯度超过99%。

绿色环保,无二次污染

该方法不涉及腐蚀性化学品,无害废物排放,同时还能去除废气中的NO₂,兼具环境修复功能。

▍图文导读


1.png

图1:集成锂回收与NO₂捕获策略

展示了现有锂回收技术(高温冶金法、湿法冶金法和直接再生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本研究开发的集成电化学方法。该方法结合锂回收和NO₂捕获,同时产生电能,减少化学品消耗,并提高经济效益。


2.png

图2:电化学锂回收与NO₂捕获的实验验证

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法在0.1 mA cm⁻²的电流密度下可稳定输出0.4 V的电压,验证了该体系的能量自供给能力。此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确认了LiNO₃的生成,并证明了LiFePO₄正极在回收过程中成功脱锂。


3.png

图3:不同电流密度下的锂回收性能

研究探讨了不同电流密度对锂回收率的影响。在0.05 mA cm⁻²和0.1 mA cm⁻²下,锂回收率分别达到95.7%和97.7%,对应能量输出为66.5 Wh/kg,相比传统的电解回收方法(需耗能286.5 Wh/kg或548.5 Wh/kg),该方法显著节能。


4.png

图4:LATP膜及电解液的稳定性研究

为了确保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研究对锂铝钛磷氧化物(LATP)膜进行了多次循环测试。结果显示,LATP膜在八次循环后仍能保持97%以上的锂回收率,表明其具备优异的耐用性。此外,核磁共振(NMR)分析显示回收过程中溶剂DMF的分子结构未发生变化,证实了溶剂的稳定性。


5.png

图5:工业废气环境中的NO₂捕获能力

在模拟工业废气环境(含10% CO₂、10% O₂、10% SO₂和70% NO₂)下,该方法仍能稳定运行,并成功捕获NO₂生成LiNO₃。此外,该系统可连续运行200小时,并能通过简单的化学置换反应将LiNO₃转化为Li₂CO₃或KNO₃,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范围。


6.png

图6:不同LIBs回收策略的技术经济分析

研究对比了不同LIBs回收方法的能耗、碳排放和经济收益。结果表明,该电化学回收方法仅产生0.0982 kg CO₂,显著低于传统方法,并且其单位回收利润达2.41美元/kg LFP,远超其他回收方式,具有广阔的商业应用潜力。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化学方法,实现了废旧锂电池的高效回收、废气NO₂的捕获以及能量的自供给,打破了传统锂回收技术高能耗、高污染的限制。该方法可在常温常压下运行,不仅大幅减少了化学试剂的使用,还降低了整体回收成本,同时提高了锂的回收率和纯度。未来,该技术可进一步优化用于回收其他锂基正极材料(如NCM、LiCoO₂),并可拓展至更广泛的废气治理和资源再生领域,为实现锂资源的闭环循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文献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4-01505-5


文章来源:催化视界

特别声明:本站所载图文内容均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转载稿件,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微信:snan2109;QQ:906945059),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