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钠电、钾电,性能为什么不同?
本文通过进行一系列先进而深入的实验表征并辅以理论计算,本研究强调了碱金属离子的路易斯酸度在决定相应碱金属阳极的电化学循环和老化稳定性方面的关键作用。与 Li+ 和 Na+ 相比,K+ 的路易斯酸度相对较低,这导致 K+ 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这一特性有利有弊。
储能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全流程工艺设计
本文根据理论和丰富的生产经验,系统的总结了三元正极材料的合成理论基础,生产工艺流程化中的控制因素,生产设备的选型,产品性能的检测标准,能很好的为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粘性自适应层解决固态电池中的界面分层难题
本文通过设计一种分层固体聚合物电解质(H-SPE),在锂金属负极(Li⁰)和刚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R-SPE)之间引入粘附性适应层(AAL),以解决刚性电解质因无法适应Li⁰负极体积变化而导致的分层问题。AAL具有高粘附强度(43.6 J/m²),能够有效防止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分层,并且表现出固态到液态的相变行为,能够在循环过程中填充界面空隙和缺陷。
电解液的拓扑设计助力钠金属电池−60°C
本文成功设计了一系列高离子电导率弱溶剂化电解液HCWSEs,实现了在−60°C及更低温度下Na的可逆沉积溶出过程。研究发现,WSE在−60°C时的高粘度和低解离度会导致离子电导率降低。使用强溶剂化的DME作添加剂并稀释NaPF6盐,能够使得DME占据溶剂化壳层,显著降低电解液黏度,提高钠盐解离度,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
碳酸锂提取技术进展
根据锂资源不同类型,其提取工艺也不同。本文分别介绍几种不同的提取工艺。
新的电解液描述符指导宽温高压电解液设计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重局部软度和介电常数的溶剂筛选原则,用于指导宽温度范围内的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设计。该团队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筛选出四乙基正硅酸酯(TEOS)作为理想的溶剂,因为它具有低反应活性和适度的介电常数,这使得它成为高温下应用的理想选择。
一文读懂 | 锂及锂价终极指南
锂从两个多世纪前被发现到如今在现代技术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彰显了其在塑造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中的重要性。随着世界加速迈向可持续能源模式,锂作为这一转型的关键点,推动了电池技术的进步,并推动了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储存解决方案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