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背景
近期,电池回收领域两则消息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一则是华商韬略8月14日发文《大学教授收废品,一年狂揽300亿》,一则是中国资环8月15日发布的《中国资环引进!我国首批进口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顺利通关》。
国内电池回收相关企业现存量已超18.8万家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8月18日,国内电池回收相关企业现存量达18.83万家,从注册量角度来看,近十年来相关企业年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21年注册量同比增长274.77%至2.80万家,达近十年来注册量增速峰值。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2.77万家相关企业,其中前七月注册量达2.6万家,同比增长7.51%。
从国标行业分布来看,国内电池回收相关现存企业中,超四成相关企业归属于批发和零售业,占比达46.56%,归属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相关企业,占比达22.46%。
从地区分布来看,国内电池回收相关现存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占比达31.71%。其次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占比均在10%-17%之间,其中华南地区占比达16.19%。
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信息显示,我国已设立了1万余个回收服务网点。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已明确由车企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目前电池回收领域的市场参与者主要车企、电池企业、材料企业、第三方专业回收企业以及部分环保及能源领域的跨界布局者。
以新能源车头部公司比亚迪(002594)为例,近年来,比亚迪不断加强整车部件的回收利用工作,亦积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业务,在自身生态内部打造“电池生产—整车生产—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完整端到端的产业链闭环,有效延长电池的生命周期,助力循环经济发展。截至2024年年底,比亚迪已建立2家电池回收工厂,共回收超过10,000吨动力电池。
动力电池头部公司宁德时代(300750)也依托子公司广东邦普,与客户携手打造“电池生产→使用→梯次利用→回收与资源再生”的生态闭环。宁德时代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宁德时代已建立覆盖全球的回收基地,形成了大规模、广泛的回收网络体系,具备27万吨废旧电池年处理能力,镍钴锰金属回收率可达99.6%,锂金属回收率可达93.8%。2024年,宁德时代电池材料及回收业务营收近287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78.87亿元。
到2030年我国锂电池回收量或超400万吨
政策层面,为引导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工信部自2016年开始遴选培育骨干企业,目前已培育了5批共148家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在引导产业创新升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入2025年,碳酸锂价格延续低位运行趋势,年初吨价还在8万元左右徘徊,6月份下探至6万元上下,接近外采矿山成本线,部分公司可能已经处于成本倒挂状态。
如今,碳酸锂吨价再度冲高至8万元以上。锂价回暖,回收企业的积极性也随之提升。
产能方面,EVTank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底,中国白名单锂离子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产能为423.3万吨/年,其中梯次利用产能204.2万吨/年,回收拆解利用产能219.1万吨/年,整个行业的产能增速已经明显小于2023年之前,行业进入理性发展的阶段。根据各企业的规划目标,到203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产能将达到1109.2万吨/年。
▍总结与展望
工信部修订《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及国务院发布《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等政策将进一步提升电池回收白名单门槛。电池回收行业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以及“作坊式”工厂将逐步消失和退出,整个电池回收行业将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预计到203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量将达到424.6万吨。
当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的产能布局已较为充分,然而废旧电池货源供应仍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从企业端来看,关键在于拓展电池回收渠道、提升回收拆解及再利用技术水平,并高度重视全流程安全管理。从政策层面来看,新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等政策已发布,另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25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也正在加紧制订出台。后续工作除持续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外,应聚焦于推动政策切实落地,加强动态监管与事中事后管理,以提升电池回收整体行业规范性和运行效率。
特别声明:本站所载图文内容均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转载稿件,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微信:snan2109;QQ:906945059),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