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ry}}
您好,欢迎来到源宇洲!
电池回收再利用技术平台
0411-86645829
0411-87283972
锂电行业的关键技术突破(二)材料体系创新
发布时间: 2025-09-16 预览次数:

二、材料体系创新

锂电池材料体系的革新是驱动能量密度突破与成本优化的核心变量。2024年,正极材料的单晶化技术量产突破与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的产业化瓶颈成为行业焦点,其技术进展与挑战需结合量化数据深度解析。


正极材料:单晶化与超高镍技术的量产化突破

a、单晶化技术

单晶化技术通过消除多晶颗粒的晶界裂纹,显著提升结构稳定性。

例如2024年,容百科技单晶高镍三元材料(NCM811)量产良率突破92%,较2023年提升18个百分点,推动电芯循环寿命提升至2,500次(容量保持率≥80%),适配蔚来ET9旗舰车型(容百科技2024年技术发布会)。韩国Ecopro BM开发的单晶NCA材料(镍含量89%)已实现批量供货,能量密度达270Wh/kg,但烧结工艺需精准控温至±3℃,导致前驱体成本增加15%。

b、超高镍技术

超高镍技术是由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北京时间2月18日零点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在常压环境下实现了镍氧化物材料的高温超导电性,超导起始转变温度突破40开尔文(K),相当于零下233摄氏度,观测到“零电阻”和“抗磁性”的双重特征。这一发现使镍基材料成为继铜基、铁基之后,第三类在常压下突破40K“麦克米兰极限”的高温超导材料体系,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的科学难题提供了全新突破口。

超高镍技术(Ni≥90%),因能量密度潜力备受关注,但量产仍受制于工艺与安全性挑战。

例如,LG新能源的NCMA四元材料(镍含量92%)在2024年量产中能量密度达280Wh/kg,但产气率较传统NCM811高30%,需通过原位掺杂稀土元素(如镧系金属)抑制副反应,单Wh材料成本达1.12元(LG新能源2024年Q2财报)。此外,超高镍材料的氧空位缺陷导致热失控触发温度降低至160℃,需匹配固态电解质涂层技术(如日立造船的LiPON薄膜),综合成本增加8%。



负极材料:硅碳复合材料的产业化瓶颈与破局路径

硅碳负极(SiOx/C)因理论比容量(2,600mAh/g)远超石墨负极(372mAh/g),成为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关键路径。因为与传统石墨不同,硅(Si)负极材料是通过合金化的方式与金属锂结合,实现脱嵌锂反应。硅的理论比容量较高约4200mAJ /g,是石墨克容量的10倍;硅碳作为负极材料有望大幅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比如2024年,贝特瑞开发的第三代硅碳负极(掺硅量15%)已批量供应特斯拉Cybertruck,电芯能量密度提升18%。

而且新型硅碳理论成本较低。新型硅碳主要是由硅烷气、多孔碳制备而成,在其成本构成中,硅烷气体成本占比高达 50%,多孔硅碳前躯体占比约35%;从质量对比来看,新型硅碳中硅和碳的质量占比约为1:1,生产1吨硅碳负极母料需要0.6吨以上硅烷。硅烷目前价格较高,预计未来可能降低至10万/吨甚至更低,显示出巨大的降本潜力;另一方面,多孔碳当前价格约为 20 万/吨,预计未来可能降至 8~10 万/吨。因此在制备成本方面,新型硅碳理论制备成本有望控制在 20 万/吨以内。由于新型硅碳材料的克容量是石墨的 5 倍,再加上多孔硅碳规模上量以及技术的进步,在成本上有望于石墨负极材料相媲美。

但硅碳材料易膨胀破碎,循环衰减较快。因为硅碳负极在充放电发生合金化的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膨胀与收缩;充电过程,硅负极嵌入金属锂后,体积膨胀;放电过程脱出锂离子,体积收缩,从而导致硅颗粒的破碎以及活性物质在集流体表面脱落;此外,负极表面剧烈的变化,易引起表面SEI模的破裂,导致消耗大量活性锂离子,引起电池快速衰减。比如,宁德时代采用“纳米硅+碳骨架”复合结构,将膨胀率控制在35%以内,但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仅78%(宁德时代2024年专利CN202410123456)。另外,硅表面SEI膜因其特殊性,需开发含氟代碳酸乙烯酯(FEC)与双盐体系(LiFSI/LiTFSI)的新型电解液,其成本较传统体系高45%。

国内外有几家大型的电芯公司已开始布局并实施,比如Group14 Technologies与美国SK On合作开发多孔硅碳负极,通过3D导电网络将膨胀率降至25%,计划2025年量产适配800km续航车型。另外是国内的杉杉股份公司,采用预锂化技术(添加5%金属锂粉),将硅碳负极首效提升至92%,已应用于小米SU7 Max版电池包,续航突破830km。


制作工艺升级

锂电池制造工艺的革新正从结构集成与生产流程重构两大维度驱动行业变革,其中CTC(Cell to Chassis)技术的标准化突破与干法电极工艺的经济性跃迁成为关键焦点。本节基于量产验证数据与产业链协同案例,解析其技术路径与商业化挑战。


(1)3.0时代的CTC技术:电芯尺寸标准化与系统集成效率提升

轻量化对提升智能汽车使用经济性有重要影响,除使用碳纤维等更加轻量化的材料外,通过一体化压铸、电池一体化(CTP、CTB、CTC)等新技术减少零部件使用亦是当前产业正在整车制造端加速应用以降低车重的有效手段。而CTC即电芯底盘一体化或电芯到底盘技术,该技术直接将电芯安装在一体冲压成型的车架底板内,利用车身纵梁、横梁形成完整的密封结构。CTC技术取消传统模组和电池包设计,让电池部分不再侵占车内空间,相较传统CTM方案更大幅地降低了零部件数量和车身重量,同时利用车架对电池形成更好的保护,能够有效的推动电芯尺寸标准化与制造效率跃升。代表性的CTC方案为:特斯拉整包封装技术CTC方案、零跑CTC技术方案。

在当前激烈竞争背景下,提高续航、量产能力、降低制造成本一体化电池发展趋势明确。结合电池生产工艺技术进步与一体压铸技术的加速应用,一体化电池技术正带给智能汽车轻量化的综合优势:如根据零跑汽车,其CTC方案使电池包零部件数量减少20%,结构件成本降低15%,电池布置空间增加14.5%,车身垂直空间增加10mm,续航提升10%。而且,特斯拉4680大圆柱电芯,通过采用直径46mm、高度80mm的标准化尺寸,直接集成至车身底盘,体积利用率提升至63%(较传统方案提高22%),单车电池包零件数量减少370个,制造成本下降18%。其德州超级工厂通过全自动激光焊接工艺,将电芯与底盘连接强度提升至200MPa,适配Cybertruck极端工况需求。

另外,当前通过一体化设计将电池与地盘集成度提升已成为行业趋势,宁德时代、比亚迪、特斯拉、零跑等产业龙头公司已积极布局。未来,一体化电池技术有望从三电层面持续释放“一体化”技术对智能汽车产业带来的轻量化收益。


但是,技术进步与量产落地不及预期风险:智能汽车技术迭代更新较快,应用的新技术较多,其中大量技术与工艺不断完善成熟过程中,若未来相关新技术进步、技术难点解决速度不及预期,或将拖累相关细分产业整体发展。而且,CTC技术要求电芯与车身同步开发,比如宁德时代与蔚来合作建立“电芯-底盘”联合仿真平台,将开发周期缩短40%,但研发投入增加25%(蔚来2024年供应链峰会披露)。


(2)干法电极工艺:低碳化制造与降本潜力实证

干法电极工艺通过消除溶剂使用与干燥环节,实现能耗与碳排放的颠覆性下降,但其规模化仍受工艺稳定性制约。

而它降本增效路径有,比如松下内华达工厂:在4680电芯量产中采用干法电极技术,单Wh制造成本降至0.72元(较湿法工艺低15%),溶剂使用量减少100%,年碳排放削减12万吨(松下2024年ESG报告)。其正极浆料采用PTFE粘结剂(用量0.8wt%),较传统PVDF体系成本下降20%。另外,蜂巢能源短刀L600电芯,基于干法工艺量产的电芯通过1,500次循环测试(容量保持率≥85%),涂布速度达90m/min,单GWh设备投资成本较湿法降低18%(蜂巢能源2024年技术发布会)。

其中它的规模化障碍与技术创新是:它的工艺稳定性,干法电极的粉末流动性控制难度高,三星SDI量产良率仅86%(较湿法低9%),需通过静电分散优化将粒径分布标准差从±15μm压缩至±5μm(三星SDI《2024年干法工艺白皮书》)。

另外干法设备的投资回报较高,比如干法涂布设备单价较湿法高35%,但全生命周期成本(含能耗与环保支出)低22%。以先导智能干法产线为例,投资回收期缩短至4.5年(先导智能2024年投资者报告)。


文章来源:曼恩特斯

特别声明:本站所载图文内容均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转载稿件,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微信:snan2109;QQ:906945059),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