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ry}}
您好,欢迎来到源宇洲!
电池回收再利用技术平台
0411-86645829
0411-87283972
储能电池液冷技术对比与解析
发布时间: 2024-10-15 预览次数:

▍研究背景

国电化学储能市场正处于产业快速发展期,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电池容量和功率也在稳步提升。但与此同时,大容量高功率电池组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热,温度失控已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心病”。


本文将深入研究现有储能温控技术,并对不同温控技术进行比较。

101.png

从测试数据中不难看出,锂离子电池如果超出自身正常工作温度,便有可能出现化学层面的失控,这不仅会导致电池的循环寿命和日历寿命的衰减,甚至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安全事故。

如何提升电池性能

102.png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图

对于储能系统而言,将电芯始终保持在合适的温度区间内极为重要,有效的温控系统不仅能够保证储能电站的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性能与效率。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01 控制单体电池的表面温湿度

保持最佳工作温湿度是进行温控的基础,一班要求点心工作温度为+15℃~+35℃;相对湿度在5%~95%之间且无冷凝水

02 避免电池系统中产生局部热点

电池间的温差不超过3℃,避免产生局部热点。

目前,储能温控系统主要的控温方式仍是风冷与液冷。

其中风冷是以空气为冷却介质,利用对流换热降低电池温度的一种冷却方式。由于空气的比热容低,导热系数也偏低,因此更适用于功率相对较小的通信基站、小型储能系统等。

102.png


储能风冷电池包

储能液冷温控系统由液冷机组、储能电池冷板、循环管路和快速接头等关键部件组成。与相同容量的集装箱风冷方案相比,液冷系统不需要设计风道,占地面积节约 50%以上,更适合未来百兆级以上的大型储能电站;由于减少了风扇等机械部件的使用,故障率更低;液冷噪声低,节省系统自耗电,环境友好。


103.png

江苏某储能电站

储能液冷温控系统的组成

储能液冷温控系统通过储能、放能、散热和温控等步骤来实现对电池的管理,以提高系统稳定性和电池寿命。


104.png

载冷剂将电池冷板吸收的热量通过蒸发器释放后,利用水泵运行产生的动力,重新进入冷板中吸收设备产生热量;机组在运行中,蒸发器(板式换热器)从载冷剂循环系统中吸取的热量通过制冷剂的蒸发吸热,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后进入冷凝器,并通过制冷剂的冷凝将热量释放到周围空气环境中。冷凝后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返回到蒸发器;然后再被蒸发,如此循环往复。


储能均温液冷板

105.png

储能电池均温液冷板是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散热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电池的温度,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液冷板可以通过液体循环来吸收电池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电池的温度。目前,液冷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储能电池领域。


液冷板工作原理

均温液冷板的原理是使用非导电液体作为冷却介质,在电池组内实现均匀的散热。传感器检测电池组的温度,温度控制系统调节冷却剂的温度,确保电池组的温度保持均匀。均温液冷板的液冷循环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电池组的温度上升,防止热点的产生,减小温度梯度,延长电池的寿命。

     储能电池冷板技术选择      

冲压钎焊薄板


106.png

场景:集装箱储能;电池工况:0.5C;1C

冷却形式:底部液冷;冲压钎焊下底板

107.png

场景:集装箱储能

电池工况:0.5C;1C

冷却形式:底部液冷

铝挤型材下箱体

108.png

场景:集装箱储能

电池工况:0.5C

冷却形式:底部液冷

可以看到目前主流的液冷板技术方向为钎焊和型材,那么这两种不同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存在差别,两者在实际使用中的该做怎样的选择呢?

109.png   VS    110.png


在电池热功率1716W@1C,水流量:10L/min,进水温度18℃,冷却液:50%乙二醇水溶液的测试条件下。钎焊冷板与型材冷板的温度差如下:

类型

最高温度

电池温差

钎焊冷板

57.42℃

2.74℃

型材冷板

60.01℃

5.86℃

 

111.png

电池冷板力学仿真


     高倍率充放电液冷方案     

仿真条件:电池热功率2176W@1C,水流量:15L/min,进水温度18℃,冷却液:50%乙二醇水溶液。


底冷方案

底冷方案解决了电池包中不同电池之间的温度差异,但由于电池自身导热系数低的问题,导致电池的顶部与底部的温差过高,达到35℃。

112.png

侧冷方案

侧冷方案不仅可以解决了电池包中不同电池之间的温度差异,还可以解决电池顶部与底部的温差过高的问题。

113.png



文章来源:电力电子技术应用

特别声明:本站所载图文内容均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转载稿件,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微信:snan2109;QQ:906945059),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