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背景
目前以碳酸酯为基础的商用电解质受限于 液体温度范围较窄,难以满足锂电池(LBs)的需求。相比之下,具有低冰点、低粘度和高离子导电性的醚类溶剂拥有良好的抗低温属性。然而,醚基电解液的低氧化电位(< 4.0 V vs. Li+/Li)限制了其在高压运行中的适用性,从而限制了LBs的能量密度。此外,在高压条件下,醚类电解液通常难以在正极上形成抗氧化的正极电解质界面层(CEI),这导致严重的界面退化、过渡金属溶解和容量衰减。因此,最近探索了多种策略来增强醚基电解液的氧化稳定性。其中方法集中在开发高浓度或局部高浓度电解液,以最小化自由溶剂分子,并通过定制内部溶剂化鞘来抑制溶剂分解。近期提出了氟代策略来提升醚溶剂的内在氧化稳定性,并控制形成坚固的富含LiF的CEI层。尽管先前工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这些方法存在离子导电性降低和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并且不利于其大规模应用。因此,在不牺牲离子电导率的前提下,开发廉价、稀浓度且无氟存在的电解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基本醚溶剂的氧化行为尚未得到充分探索,从电解液到双电层(EDL)中Li+溶剂化配置演变的相关研究也较少。所以急需进一步研究高电压、低温条件下关于醚基电解液的氧化稳定性和CEI层化学性质。
▍成果简介
本工作提出了一种用于高电压和低温LBs的非浓缩无氟醚类电解液。由于具有低冰点、低粘度、高极性和弱溶剂化的特性,四氢呋喃(THF)被选为溶剂,并进一步溶解二氟草酸硼酸锂(LiDFOB)、六氟磷酸锂(LiPF6)和四氟硼酸锂(LiBF4)的三元盐,从而进行调控Li+溶剂化结构与界面化学。通过光谱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 DFT )计算,揭示了电解质中适配的离子-偶极子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稳定的THF-Li+-阴离子配合物,重新排列溶剂化物质的降解顺序。原位拉曼光谱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结果表明,对于界面溶剂化构型的演化以及来自层状金属氧化物表面的自由溶剂分子的预防,二者有助于提升醚基电解液的高压稳定性。电化学测试结果进一步表明,配制的电解液与LiNi0.8Co0.1Mn0.1O2(NCM811)正极兼容,并在宽温度范围内(从-30到25℃)以2.7-4.5V的电压范围提供可逆容量,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本文以“Modulating Interfacial Solvation via Ion Dipole Interactions for Low-Temperature and High-Voltage Lithium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第一作者为Liang Ping,通讯作者为南开大学程方益。
▍图文导读
图1.不同电解液的配位环境分析
(a) Li+-THF/THF-Li+-阴离子复合物的静电势计算。(b) Li+-THF和Li+-阴离子复合物的结合能。(c) 不同溶剂化结构中结合能的变化。(d) 不同电解液的FTIR图谱和(e) 拉曼图谱。(f) LiDFOB和P2B2D6在720-725 cm-1范围内的拉曼图谱。(g) THF/Li盐(虚线表示)和Li+-THF/THF-Li+-阴离子复合物(实线表示)的前线分子轨道能级及其相应的模拟快照。
图2.电荷转移动力学和低温电化学性能
(a) LiDFOB和(b) P2B2D6电解液中Li||Li对称电池的Nyquist图和电流-时间曲线,以及(c) LiDFOB、DB、DP和P2B2D6电解液中Li沉积/剥离的交换电流(i0)。(d) 在20至-30℃的温度范围内,通过Arrhenius方程拟合的Rct的活化能。(e) 在20至-60℃温度范围内的离子电导率。(f) 从-150至30℃的DSC曲线图。(g) 传统和离子偶极相互作用调节的醚电解液中双电层的示意图。
图3.电解液/正极界面的溶剂化环境
在充电过程中工作电极表面层的原位拉曼图谱:(a) P2B2D6和(b) LiDFOB电解液。(c) P2B2D6和LiDFOB电解液中THF在双电层中的不同电压下的变化趋势。(d) P2B2D6和LiDFOB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e) 吸附在LiNiO2(104)上的BF4-、PF6-、DFOB⁻和THF的计算吸附能。(f) P2B2D6和LiDFOB电解液中的零电荷电位。(g, h) MD模拟在不同电位下DFOB⁻和THF靠近正极表面的数密度。(i) 不同电解液成分在正极表面分子含量。
图4.循环后NCM811粒子和CEI层的表征
(a, b) 分别在LiDFOB和P2B2D6电解液中循环50次后的NCM811粒子的SEM图像,以及 (c, d) CEI层的相应HRTEM图像。(e, f)不同电解液中循环后的NCM811粒子的横截面图像。(g, h) 不同电解液中循环后的NCM811上测试元素的原子含量。(i-l) 在LiDFOB或P2B2D6电解液中循环的NCM811正极上,不同Ar+溅射时间下F 1s和B 1s的XPS图谱。
图 5.基于THF的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
(a) 在2.7-4.3V之间以0.5C的速率循环的NCM811的循环稳定性。(b) 倍率性能和(c) NCM811的典型充放电曲线。(d) 在不同充电电压下NCM811的容量。(e) 在2.7-4.5V之间循环的NCM811的循环稳定性。(f) 在首次循环中4.3V恒压充电测试期间NCM811正极的漏电流。(g) 从GITT测量中确定的NCM811的锂离子扩散系数(DLi+)。(h) 在25℃下使用P2B2D6电解液的200mAh石墨||NCM811软包电池的循环性能。(i) 在-30℃下使用不同电解液的Li||NCM811电池的循环性能。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工作提出了一种通过多阴离子调控本体和正极/电解液界面中溶剂化环境来提高无氟醚类电解液高压兼容性的策略。结合原位分析和计算揭示了溶剂化结构和界面吸附行为及其与CEI膜的关系。离子偶极相互作用调节了溶剂化物种的相对HOMO能级,重新排列了电解液组分的分解顺序,从而显著提高了THF电解液的氧化稳定性。阴离子在界面处的优先吸收使醚分子发生位移,导致溶剂缺乏的界面溶剂化环境,并在阴极表面形成富含无机和抗氧化剂的CEI层。由于协同效应,所设计的P2B2D6电解液支持高电压 Li||NCM811电池,在4.5 V和30℃的高电压下,200次循环后实现了93.10%的容量保持率和143.3 mAh g-1的可观比容量。这项工作阐明了离子偶极相互作用在调节溶剂化环境以稳定醚基电解液中的作用,并扩展了高能、低温锂电池的电解液设计策略。
▍文献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5853
文章来源:高低温特种电池
特别声明:本站所载图文内容均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转载稿件,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微信:snan2109;QQ:906945059),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