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ry}}
您好,欢迎来到源宇洲!
电池回收再利用技术平台
0411-86645829
0411-87283972
混合溶剂化电解液设计策略
发布时间: 2025-10-24 预览次数:

▍研究背景

钠金属电池因其成本低、资源丰富、能量密度高的优势,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替代方案。钠金属作为负极材料,其理论比容量(1166 mAh/g)远高于传统石墨负极(372 mAh/g),展现出优越的能量密度潜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钠金属电池面临以下两大核心挑战:枝晶生长以及界面稳定性不足。为了克服这些技术难点,实现钠金属电池的长寿命与高效性能,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电解质体系,能够同时优化溶剂化结构、抑制副反应,并增强界面稳定性。混合溶剂化电解液(HSE)通过调控强溶剂和弱溶剂的协同作用,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

▍文章介绍

在这项工作中,作者提出了混合溶剂化电解质(HSEs)策略,包括强溶剂化和弱溶剂化的混合物,它们可以与Na+协同作用,形成分层的溶剂化结构,并相应地实现溶剂化能力的微调,与传统稀电解质中的强-强溶剂对和LHCE中的强-反溶剂对相比,HSEs具有更大的材料设计空间,可以探索不同比例的强弱溶剂对,弱溶剂化溶剂可以决定氧化还原稳定性和循环极化,而强溶剂化溶剂可以逐渐调节这些性质。研究发现HSEs表现出很强的超混合规则效应,可以在低极化和高氧化还原稳定性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HSE可以在3.0 mA cm-2下维持高度可逆的钠金属循环,并且能够匹配高达4.0 V的正极上实现非常稳定的循环性能。本文以“Hybrid solvating electrolytes for practical sodium-metal batteries”为题在国际顶刊Joule上,第一作者为Weiyin Chen,通讯作者为麻省理工学院李巨教授。


▍主要内容

1.png

图1.混合溶剂化电解液的设计概念2.png

图2.混合溶剂化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

(A) 使用不同电解液的Na||Cu半电池中钠金属库仑效率(CE);(B) 使用混合溶剂电解液和预循环Cu的Aurbach方法测量钠金属CE;(C) 在Na||不锈钢(SS)半电池中,不同电解液的氧化稳定性测试结果;(D) 不同温度下不同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E) 在1.0 mA cm⁻²下不同电解液的循环性能;(F) 在固定面容量为1.0 mAh cm⁻²时,不同电解液的倍率性能;(G) 在3 mA cm⁻²下混合溶剂电解液的循环性能。

3.png

图3.混合溶剂化电解液的循环性能。

(A) 使用混合溶剂电解液的NVP正极的循环性能;(B) 使用混合溶剂电解液的NVP正极的循环性能;(C) 使用不同电解液的NVP正极的倍率性能;(D) 和 (E) 使用混合溶剂电解液的NVP正极的循环评估;(F) 使用混合溶剂电解液和软包电池配置的NVP正极的循环性能。

4.png

图4. 混合溶剂电解液的微观和光谱表征。

(A–C) 使用不同电解液在200次循环后的Cu电极的SEM图像。(D) 使用不同电解液电沉积钠金属的结构因子。结构因子定义为颗粒面积与周长的比值;(E) 和 (F) 不同电解液的交换电流密度 (E) 和电极电位 (F)。

5.png

图5. 混合溶剂电解液的性质。

(A) 和 (B) 不同DMTMSA与THF摩尔比的混合溶剂电解液的23Na和1H核磁共振谱图;(C) 不同DMTMSA与THF摩尔比的混合溶剂电解液的溶剂化结构分析;(D–F) 不同电解液的配位结构及相应的分子快照。插图显示了电解液的代表性溶剂化结构。

6.png

图6.混合溶剂化电解液设计的通用性策略。

▍总结与展望

在这项工作中,作者通过混合溶剂化策略的提出与验证,为钠金属电池的性能提升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HSE体系结合了强溶剂和弱溶剂的协同优势,不仅显著提升了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还展现出优异的界面稳定性和安全特性。未来,随着设计策略的不断完善,HSE体系有望在新一代储能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文献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5.101811


文章来源:高低温特种电池

特别声明:本站所载图文内容均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转载稿件,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微信:snan2109;QQ:906945059),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